《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四条【仅以民法典1043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处理】
当事人仅以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条文解读】
一、对《民法典》第1043条规定精神的理解
《民法典》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与《婚姻法》第4条相比,增加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和夫妻双方应当“互相关爱”的内容。该条是关于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法律化,是倡导性条款,体现了我国以德治国方略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贯彻执行。其目的在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精神。婚姻家庭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法律关系,还包含了道德、宗教、民族习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婚姻家庭领域,调整婚姻家庭关系,要特别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方面的问题,自然要依靠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保障公民民事权利的实现。但对涉及道德思想、宗教、民族习俗、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则需要依靠德治的倡导力和感召力奶提高公民的道德觉悟和质量修养,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余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规范,这是依靠单一的法治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为此,《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延续了《婚姻法》坚持法治和德治结合并举的原则,并在“一般规定”中予以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该条款的内容特别是其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认识理解不一。从理论研究领域看,夫妻应当互相忠实是配偶权的一项主要权利义务内容。互相忠实义务就是指作为配偶权主体的夫妻不得为婚外之性交,在性生活上互守贞操,保持感情专一。同时,夫妻互相之间一方不得恶意遗弃他方,不得为第三人利益牺牲和损害配偶他方利益。如配偶一方违反该义务,或第三人侵害此项配偶权,受害一方配偶有权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婚姻法》及《民法典》未明确规定配偶权的概念,但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将配偶权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内容作为倡导性条款,规定在“一般规定”中,而未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互相尊重是指夫妻在共同生活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意志和意愿,相互支持和理解,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这也是男女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夫妻作为生活共同体还应当互相关爱,包括物质上的协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等。
基于该条款的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我们认为,该条款只是以立法形式明确地向社会宣示我国所提倡的一种婚姻家庭关系,体现的是德治结果,而非法治之标。当事人不起诉离婚,仅以对方违反该条款为由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原则上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二、违反忠实义务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在不起诉离婚的情况下,单独以违反夫妻忠实义务起诉的,因无具体权利义务内容,人民法院不应予以受理。但并不意味着司法对夫妻之间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纵容。即对于夫妻违反违反忠实义务如重婚、婚外与他人同居等行为,对方可以起诉离婚,该情形属于法定离婚事由,并且无过错方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对于婚外情、婚外性行为等其他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如果该行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也可以根据《民法典》第1079条第3款第5项“其他导致夫妻情感破裂的情形”之规定判决离婚。
同时,此次《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对《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有其他重大过错”的情形,对于婚外情、婚外性行为等夫妻一方,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如果能认定属于“重大过错”,则应当判决其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此外,《民法典》第1087条关于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规则还在《婚姻法》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照顾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该条并不要求对方存在“重大过错”,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即使不符合“重大过错”标准,作为一般过错方,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也应对无过错方予以照顾。上述规定对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细化的具体规则均可以作为民事裁判的依据,共同保障夫妻忠实义务立法目的的实现。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夫妻之间自愿签订的“忠诚协议书”应当如何处理?
近年来,以违反夫妻忠诚协议为由诉请支付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的案例并不鲜见,以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主要有以及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案件本身说明我们公民的权益意识在增强,不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对自己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权益也密切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夫妻“忠实协议”并不违法,因为夫妻忠实本来就是法律规定内容,属于法律的明确要求,协议双方等于把法定义务转变成了明确具体的约定义务,法院应当予以认可。“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对法律关于“夫妻应当互相忠诚”规定的具体化,也正是由于夫妻签订了具体协议,使得法律上原则性的夫妻忠实义务具有了可诉性。虽然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尚未达到“重婚”“与他人同居”等严重程度的一方应当如何承担相应责任,现行法律尚未作具体规定,但是,法律也未明文禁止当事人自行约定,“忠诚协议”的约定与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约定的赔偿金属于违约赔偿性质,这种协议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第二种观点认为,婚姻本身即契约。一方在背叛对方之前,就得考虑违约所要付出的成本。只是在没有具体协议约束的情况下,双方承担的是道德义务,而道德义务对于个人来说是隐形的,是不确定的。一旦签订了协议,就将隐形化的道德成本显性化,当事人很可能就会三思而行。从这个意义上,忠诚协议对于维系婚姻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婚姻法》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而非“必须忠实”,“应当”意在提倡,只有“必须”才是法定义务。法律允许夫妻对财产关系进行约定,但不允许通过协议来规定人事关系。人身权是法定的,不能通过合同来调整。
第四种观点认为,夫妻之间签订的“忠诚协议书”虽不违法、无效,但这种协议应当当事人本着诚信原则自觉履行,法院不能赋予“忠诚协议”强制执行力。因为“忠诚协议”要获得法院赋予的强制执行力,必须经过一系列查证举证程序,法院审理这类“忠诚协议”案件,必然会面临一个尴尬而危险的举证困境和一系列社会负面影响,应当考虑赋予“忠诚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的巨大社会成本。“西方国家的社会学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婚外性关系发生率一般在40%上下,中国这一发生率可能要低得多,但即使只有20%的人搞婚外恋,这一法律执行起来的调查取证工作量也会达到天文数字。而如果一项法律设定而不执行,就会成为有名无实的法律。”
从上述不同观点可以看出,对这个问题的争议涉及社会、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应该说每种观点均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是仅以限制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则不宜以此作为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或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的依据,但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综合考虑婚姻关系中各自的付出、过错方的过错程度和对婚姻破裂的消极影响,对无过错方酌情予以照顾,平衡双方利益,以裁判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同时,需要特别考虑《民法典》对于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确立了新的规则,即第464条第2款规定的“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鉴于此,夫妻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是否可以适用《民法典》合同编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则需要认真对待。
暂无评论